40万德军,挪威雪线下,五年没动弹,最后全体投降,这场景画面感直接拉满。看看照片,那些德国大兵,脸色苍白,站在冰天雪地里,等命令,最后却没人叫他们去卷土重来,这个局面,怎么看都像一群被关在北极圈的“幽灵旅”。谁也想不到,这么大一个兵团,等到最后一枪都没放,直接老老实实签字交枪。明明柏林要塌了,东线尸山血海,为什么这批人在挪威被晾了一整场战争?真不是简单糊涂,也不仅仅是抽不抽得出,是逻辑缠死了希特勒他自己。
这批驻军头顶有一根“铁链”,那就是铁矿。德国打仗必须钢铁,钢铁从哪来?九成铁矿靠瑞典。冬天,波罗的海冻成铁板,所有铁矿就得从纳尔维克坐船运。德国一占挪威,第一反应是封住北方港口,把铁矿稳稳地输送到钢厂。希特勒天天念叨,铁矿没了,坦克全成废铁,钢盔都做不出来,他自己脑子设计的“纳尔维克生命线”这幅漫画他绝对比参谋部还熟。实际操作,安排重炮、海岸防御,北部小港一个都没放松。纳尔维克周围堆满海岸炮,空军基地密密麻麻。哪个将领敢动这批人脉希特勒,直接就给你大笔一划:动不得。
铁矿运输这回事,真不是他自己吓自己,盟军北极舰队做过无数次尝试,想给苏联送物资,也想捎带脚,就摸到北极港口。结果德军在挪威那边大本营,轰炸机、潜艇,两头堵。最出名那次,美国PQ-17护航队,船一到北极圈,德军飞机跟狼一样扑上来,几十条商船,一顿打烂。你看历史书觉得这些军队呆在挪威没啥意义,实际一到北极航线阶段,挪威就是德军对盟军补给线的杀手锏。要是这批人全往东线调,别指望铁矿安全,也别指望还守得住北极圈那套堡垒。希特勒对这点死活不肯松。
再说地形,别拿地图拉线,觉得就几百公里,真让你拉一支几十万人队伍穿山过坑,冬天零下三十度,雪到膝盖。驻在北欧的军队一年有大半年冻雪封山,一列火车光从奥斯陆到北极圈转下来就是大半天,天气一变,交通全瘫。更别说,要往东线调动,得跟瑞典打招呼,人家一国中立根本不买账,德国没这底气闯。路都没了,调动兵就是白想。最后那两年德国铁路又全被炸成麻花,靠人踩单车,剩一口气,就算拆拼图把全部野战兵挪出来,三个月能到欧洲大陆一半都谢天谢地。这还不说德军真要拼命拆驻军,挪威这一段防御一垮,盟军顺着北海登陆,一下就封死德国大后方。
希特勒那些年想法很怪,对北欧有点过分上头。嘴里雅利安兄弟不是白叫的。看着挪威瑞典那模样,心里认定是所谓的“北欧高贵人种”,跟东欧、法兰西都不一回事。他觉得德国人保护自己亲戚,不能让人家有啥损失。政策上,治理宽松,军官也大方,驻军平均待遇水平能顶东线前线几条街。甚至有些纳粹高层还琢磨,要在挪威搞那种“雅利安样板生”,军队不但不能撤,反而要留一支大部队,保护所谓“纯净血统”。真奇葩。你要想调走驻军,后台拉一水儿都不愿。官僚那点门道别提了,将军守地盘,师部、港口、铁路工程队绑在一起,本来纸面上40万,其实能拿枪的不到一半,报告一写,数字顶天,调动起来根本不现实。
北欧这块地是一道天然牢笼。别小看气候,德军工程队造堡垒时,工兵冻得手指全裂。山地、峡湾、极夜,后勤本来就慢,越到战争晚期德国资源越来越紧,能真正动用的兵越来越少。打到44、45年,挪威那批兵不少都是二线、老弱、外籍合成,解放军讲“钢多气少”,这批老大哥直接“气也没了”。谁敢保证你把这样一支状态的军队丢去东线,能多守一天阵地?调不动,等同于自废武功。
北极线上的“战略预备”,其实成了自我安慰的面子工程。战争关键期,希特勒总幻想着哪块突然会爆发大场面,一看驻军数字心里还挺踏实。实际真轮到拼命,东线兵源缺到极致,他还是不舍得撕掉那块大窗户纸。到头来,这帮人不是战略储备,是没人要的“摆设仓库”;没人下命令,他们也没条件自己请战,直至最后一天,全队拱手待命,直接投降。
最有意思,希特勒那种战略短视,把东西南北都想占满,啥都不敢撒手。挪威驻军这个操作,典型的资源焦虑+意识形态双重上头,一头死死揪着铁矿运输,生怕盟军来抢,另一头又对“北欧兄弟”有种莫名的执念,最后统统搅成死结。等到东线血流成河,诺曼底火光冲天,希特勒还盘算着北海外头不会起风浪,驻在挪威的40万人如同北极冰雕,静静“坐牢”到最后。你说他们没干过大事吗?当年对苏支援的运输船队,没他们拦着,打苏联兴许胜负改写。可后面整个战略方向错配,老本全押在不起眼的后方,一场帝国幻想,硬是拖死自己。
历史往那一摆,教训就砸在脑门上。打仗不光是枪炮厉害,更是看看是不是能对关键问题做减法。死扛资源,昏头的执念,永远比敌人更快把自己搞趴下。挪威40万德军没出现在最后的大战里,这一笔账,加到帝国头顶上,谜团解开了,是战略决策的活生生范例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锦鲤配资-锦鲤配资官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站-新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