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渡赤水:战争史奇观
四渡赤水,红军长征关键战。惊心动魄这无疑是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。它不仅成功破解了国民党军队的优势围追堵截,赢得了战略转移的先机,更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,实现了我党战略指导思想的重大突破,其壮举至今仍让人赞叹不已。
1960年,英国陆军元帅、二战时期赫赫有名的蒙哥马利在与毛泽东主席的会面中,由衷地赞叹道:“您所领导的辽沈战役、淮海战役以及平津战役,其壮丽与辉煌堪比世界任何一场著名战役。”然而,毛泽东主席却谦逊地回应:“那三大战役不过小试牛刀,真正能称作我‘得意之笔’的,还要数那四渡赤水的战役。”
毛泽东为何将四渡赤水之战视为其军事生涯的“巅峰之作”?关键在于,当时所面临的战局异常严峻,曲折多变,困难远超顺利之处,心情亦颇为沉重。
一渡赤水河
1935年1月,中央红军攻克遵义地区,此举引发了蒋介石的极大忧虑。为阻挠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汇合,或是东进湘西与红2、红6军团会师,蒋介石不仅派遣湘军、鄂军的部分兵力围攻红2、红6军团,而且调集川军、陕军的部分力量应对红四方面军。此外,他还集结了约40万人的庞大兵力,即148个团,向遵义地区步步紧逼,意图在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围剿中央红军。然而,此时中央红军的兵力仅有3.7万余人,与敌军相比,力量相差悬殊,形势对红军极为不利。
遵义会议落幕之际,尽管毛泽东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,实际上已奠定他在党中央与红军中的领导根基,然而,他的地位尚未稳固。特别是在土城战役遭受挫折之后,毛泽东的处境愈发严峻。
一渡赤水渡口,土城。
1935年1月27日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刘伯承等革命领袖抵达遵义北部的土城镇。他们了解到,追击的敌军仅剩两个旅和四个团,且当地地形对我军极为有利。于是,毛泽东提出在土城东侧的青杠坡发起战斗,意图围歼紧追不舍的川军郭勋祺部,以确保我军顺利渡过长江。周恩来、朱德、刘伯承等领导人对此均表示赞同。
土城战役,作为遵义会议之后的首次交锋,承载着红军的深切期望。为赢得这场关键战役,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自莅临红3军团前卫第4师指挥作战,刘伯承参谋长亦亲临红5军团坐镇指挥。28日的清晨,战鼓擂响,土城战役正式拉开序幕。红军的广大指战员展现了无畏艰难困苦、不怕血雨腥风的英雄气概,浴血奋战了三四个小时,虽对川军造成了重创,但面对敌人庞大的兵力和迅猛的增援,战局并不顺遂。红5军团的阵地不幸被敌军突破,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。敌军占领了有利地形后,迅速向土城镇逼近,直至推进至中革军委指挥部前沿的白马山,形势变得异常危急。
在危急关头,朱德总司令毅然决定亲赴前线指挥作战。朱总司令抵达火线后,亲自指挥红1、红3、红5军团及干部团,对敌军发起了勇猛的反击。他们接连挫败了敌军的多次进攻,成功稳固了阵地。
然而,被尾随的川军一部再度发起猛攻,使得红军陷入极不利的境地。在此同时,毛泽东察觉到川军的实际兵力并非原先所估计的四个团六千余人,而是六个团超过万人,与红军的投入兵力相若。于是,他立刻召集张闻天、周恩来、朱德、陈云、刘伯承等核心领导召开紧急会议。他严肃地指出:鉴于当前的敌情分析,原定从泸州与宜宾之间的北渡长江的作战计划已无法实施。为了打破僵局,争取主动权,必须下令部队即刻撤出战斗,向西渡过赤水河,沿着古蔺、叙永等地向北进发,寻找时机从宜宾以西的流域北渡金沙江,进而进军川西地区。此举将与红四方面军协同作战,在川西北发起总反攻。毛泽东的这一决断赢得了与会人员的普遍认可。
1月29日,在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刘伯承等卓越领导人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,中央红军成功跨越了赤水河,具体包括土城、猿猴场、太平渡等渡口。这一壮举标志着四渡赤水战役的帷幕正式拉开。
二渡赤水河
红军以崭新战姿踏入川南之际,蒋介石即刻下令川军全力加强长江沿岸的防御,明确要求从滩头至宜宾、江津一线,沿江“迅速构筑防御工事,并在关键地点设立碉堡”;在宜宾至江津这一区间,派遣军舰和装甲商船昼夜“巡逻江面”,严密防范红军的偷渡企图。同时,他命令川南“剿匪”军总司令潘文华调配部分兵力至长江南岸进行布防,以阻止红军渡江,并指挥主力部队向川南方向展开追击。
部署部分兵力以控制乌江东岸的沿河、印江等地,旨在阻止中央红军向东推进;主力则留守湘西,继续围剿红2、红6军团。“追剿”军第2兵团,联合滇军、黔军,共同组成第二路军,由龙云担任总司令,薛岳出任前线总指挥,下辖四个纵队。此路军的职责是专注于追剿中央红军。蒋介石的意图是,在川军的紧密协作下,将中央红军围困于叙永以西、长江以南、横江以东的广大区域。
二渡赤水太平渡。
2月5日,遵照蒋介石的命令,国民党军各部纷纷对中央红军发起了围攻。孙渡纵队从毕节、昭通两地出发,直指盐津进行“追剿”;周浑元纵队则派遣两个师从修文、扎佐两地向古蔺、叙永进发,另一师则从龙里、贵定方向开进,目标直指川南;王家烈纵队则从遵义、桐梓两地出发,集结于土城,随后向川南地区展开“追剿”;吴奇伟纵队则暂时驻扎在黔西、贵阳一线,待命行事。与此同时,潘文华部下辖的三个旅正朝着高县挺进,另有三个旅正向珙县、高县地区进发。范子英率领的两个旅紧随其后。
情势显见,中央红军依照遵义会议所定方针,北渡长江、挺进川西,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。若机械照搬原有战略部署,滞留此地等待时机渡江,红军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严密包围,这对红军极为不利。鉴于此,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遵照毛泽东的提议,于2月7日作出决策,暂停实施北渡长江的计划,转而将作战重点调整至川黔滇三省边界地带,进行灵活机动的作战。同时,利用敌方彼此间的矛盾,最大限度地发挥红军运动战的特长,实施高度灵活的运动战策略。
随着中央红军踏入川黔滇边界的土地,国民党军队纷纷西撤,跨过赤水河,对我军展开围追堵截。黔北地区因此兵力空虚。鉴于此,毛泽东果断决策,为了一举歼灭敌人,下令中央红军东渡赤水河。据此,在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领导人的指挥下,中央红军于2月18日从太平渡、二郎滩等渡口东渡赤水河,实现了二渡赤水,进而向黔北地区发起进攻。当时,毛泽东为了迷惑敌方,特意命令红1军团派遣一个团进入古蔺地区,大肆制造“渡过长江”的舆论,以此延缓川军的南下步伐。
毛泽东认为,中央红军在赤水河的往返,表面上看似处于被动,实则背后蕴藏着主动的策略。通过此举,红军巧妙地调动了敌人的部署,减少了自身的损失,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并得以对部队进行休整。
然而,在那时,众多指战员,尤其是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,对毛泽东所采纳的高度机动和灵活的战略战术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。他们往往未能按时抵达预定阵地,从而错失了宝贵的战机。鉴于此,中革军委遵照毛泽东的指示,于1935年2月16日发布了《告全体红军战士书》,其中强调:“为确保胜利在握……红军必须持续变换作战区域,时而东进,时而西行,时而走大道,时而循小径,时而沿旧路,时而辟新途,其核心目标,只为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赢得战斗的胜利。”这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背景下,成为了红军实施机动作战的根本原则。
中央红军在成功渡过赤水河之后,巧妙地实施声东击西的策略,由西向东,再转向南进,横扫千里之地。他们先后攻占桐梓及天险娄山关,进而占领了遵义城,在此过程中,共歼灭及击溃敌人两个师的八个团,实现了长征途中的首场重大胜利。
在此期间,毛泽东得知红军攻克了娄山关,成功开启了通往遵义城的大门,心中涌动着无限的豪情,便挥洒笔墨,创作了那首著名的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词作。
西风劲吹,辽阔长空响起雁鸣,伴随着霜冻的清晨,月亮高悬。霜冻的清晨,月色皎洁,马蹄声细碎而急促,号角声低沉而压抑。
雄关险道,坚如铁壁,今日再踏征程,步步稳健。从头再来,苍茫山脉似海,落日余晖,血红如血。
此词笔触生动,细腻勾勒了红军挺进娄山关的壮丽征程,充分展现了红军将士们为长征胜利所怀揣的豪迈壮志与坚定信念。
然而,在夺取遵义的过程中,邓萍壮烈殉国。彼时,她担任红3军团的参谋长,亦为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所遭遇的首位陨落的高级军事指挥官。
“邓萍同志,我的战友,你为夺取遵义献出了最后的生命,红军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将永远铭记你的英勇。我们定会为你报仇,继续完成你未竟的事业!”
三渡赤水河
得知南京城内遵义、娄山关、桐梓接连沦陷的消息,蒋介石在震惊之余,情绪顿时失控,暴跳如雷。他认为这是国军追击战以来的奇耻大辱。随后,他果断放下手中的一切公务,乘坐飞机赶往重庆,亲自坐镇指挥战斗。
3月2日,蒋介石抵达重庆,急促间口授一纸通令:“本委员长现已入驻重庆。我国驻川、黔各军,统由本委员长统一调度;未经本委员长之命令,各军不得擅自行动,务必同心协力,完成使命。”翌日,他连续召开驻川行营参谋团会议,高声疾呼:“朱、毛匪帮再次向东逃窜,显然是因长江天险难以逾越,故而转向乌江东岸,意图与萧、贺会合。我们必须制定一个全面计划。”蒋介石所谓的全面计划,即调动近40万作战部队,加上各地民团共计70万兵力,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,并借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“围剿”的战术,采取堡垒推进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策略,企图将中央红军围困在乌江以西、川黔大道以东地区。
得知蒋介石最新的作战部署,毛泽东果断决定采取以计应计的策略,予以巧妙应对。他兴致勃勃地言道:“那就让我们在这片战场上下游弋一番,让他们一一现身吧。我正是想趁此机会,再与他们的主力军交战一两次。”
遵照毛泽东的指示,中央红军为寻觅并围歼敌军主力,在遵义、鸭溪一带辗转徘徊数日。
三渡赤水渡口茅台。
“一是舍弃遵义,西撤以求达到既定目标;二是先与我国周纵队决战,随后再向南压迫贵阳。”蒋介石视此为彻底剿灭红军的绝佳时机,遂紧急下令川军三个旅队从桐梓进发,进攻遵义地区;上官云相部两个师从重庆出发,支援川军作战,向松坎、新站地区推进;第二纵队周浑元部的主力三师抵达仁怀、鲁班场,对遵义及其西北地区采取守势;第三纵队孙渡部进驻大定、黔西地区;第四纵队王家烈部一部集结于金沙、土城等地,以阻止红军向西拓展;第一纵队吴奇伟部四个师(其中两个师已遭受重创)沿乌江沿岸驻守,待命支援其他纵队作战。此外,他还命令第53师从镇远进发至石阡,湘军三个师沿乌江东岸设防,以阻止红军东进,意图在遵义、鸭溪地区将中央红军予以围歼。
“若能成功调动滇军,便意味着胜利。”
3月16日,遵照毛泽东的指示,中央红军自茅台地区西渡赤水河,实施三渡赤水行动。此举采取昼间渡河的策略,有意夸大军事行动的声势,假装向北渡过长江,以此诱使敌方重新调整战略部署。敌人随后西渡赤水河进行追击,而我军则东渡赤水河,迅速向南推进,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。
四渡赤水河
随着国民党军主力陆续越过赤水河向西进发,毛泽东敏锐地捕捉到敌人“意图围困而未果”的破绽,迅速作出决策,以雷霆万钧之势,秘密、迅速且坚定地转向东方,于3月21日从二郎滩和太平渡一带渡过赤水河,实现了四渡赤水的壮举,再次踏入黔北地域,寻求南渡乌江的良机。为了迷惑敌方,红军巧妙地以一个团伪装成主力,向古蔺方向进发,佯装准备北渡金沙江,与红四方面军会合。
红军主力东渡赤水河后,沿遵义、仁怀大道迅猛向南推进,巧妙地与敌军背道而驰,并在鸭溪、白腊坎一线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,迅猛向南挺进,犹如神出鬼没般摆脱了敌军的重围,瞬间将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抛诸川南之后。与此同时,为了诱使国民党军北上,为中央红军主力南撤创造机会,红9军团遵照毛泽东的命令,假扮主力,在马鬃岭、长干山、枫香坝一带积极展开行动。
随后,曾任红9军团政治委员的何长工在追忆往昔时提及:“彼时,我军主力迅速向南挺进,我军团随即投入激烈的战斗。在金沙县的马鬃岭,我们大张旗鼓,摆出姿态,意图诱使敌人上钩。”
1935年3月31日,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从江口、大塘、梯子岩等地成功渡过乌江,成功挣脱了4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之围。
四渡赤水,二郎滩渡口。
四渡赤水战役彰显了: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力量的交锋,更是两军最高指挥层在军事指挥才能上的正面较量。红军摆脱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困境,在攻防转换、进退有度、集中与分散等作战环节上,巧妙地运用了声东击西、避实击虚的策略,不断迷惑敌方,扰乱其部署,令敌人陷入迷茫,疲于奔命,四处碰壁,陷入极度被动;而我军则如风驰电掣,机动灵活,行军神速,作战主动,书写了中外军事史上的一段传奇。
锦鲤配资-锦鲤配资官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站-新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